肿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?

浏览: 作者:admin 来源:天津体检中心 时间:2024-03-19 分类:健康常识

  引起肿瘤发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,中医学根据历代医家对肿瘤病因的认识和论述,结合临床实际,将肿瘤的病因大致概括为正气亏虚﹑情志失调、外邪侵袭和饮食所伤4个方面。

  1.正气亏虚:正气,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,相对病邪而言则是指抗病和康复的能力,它是由人体的脏腑经络、气血津液、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。正气亏虚的形成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。正如《内经》所说,“精气夺则虚”,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以上所述说明,在机体正气亏虚、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的基础上,各种致病因素才能入侵机体而发生肿瘤。隋代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中说,“积聚由阴阳不和,脏腑虚弱,受于风邪,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”;金代张元素《活法机要》曰,“壮人无积,虚人则有之,脾胃虚弱,气血两衰,四时有感,皆能成积”;明代李中梓《医宗必读》中亦谓,“大抵气血亏损,复因悲思忧恚,则脾胃皆伤,血液渐耗,郁气而生痰……噎塞所由成也”,还指出:“积之成者,正气不足,而后邪气踞之。”以上论述,说明人体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病的内在因素,也是其他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肿瘤发生的基础条件。

  正气亏虚还与年龄有一定关系,年龄愈大,正气愈亏,经络脏腑功能愈弱,肿瘤的发病率就愈高,明代张景岳在《景岳全书》中说,“少年少见此证(噎膈),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”;明代申斗垣谓,“癌发四十岁以上,血亏气衰,厚昧过多所生”;明代赵献可在《医贯》中指出:“惟男子年高者有之,少无噎膈。”天津体检专家闫荣说到,

不良习惯

  2、情志失调:在中医理论中,把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分为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7种,称为七情,在一般情况下,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,并不足以致病。但是,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者突然受到强烈的精神创伤,超出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正常范围,以致造成人体内在的阴阳气血、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,而导致疾病发生。如《素问·举痛论》说,“百病生于气也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……惊则气乱……思则气结矣”;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,“喜伤心,怒伤肝,思伤脾,悲伤肺,恐伤肾”;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谓,“忧、恐、悲、喜、怒,令人不得以其次,故令人有大病矣”;朱丹溪在《丹溪心法》中指出:“气血冲和,万病不生,一有怫郁,诸病生焉。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。”可见在精神情志失调的情况下,常常导致相应的脏腑气机逆乱,气血失调,功能失常。

  天津体检中心张卿说到,人们在日常的生活、工作中,如工作环境不理想、突然的生活遭遇(如丧偶、离婚、失去亲人等)居住环境低劣等均可造成精神紧张,情绪不畅而致病。因此,精神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内伤病因。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颇多,如关于乳岩病因的记载,元代朱震亨《格致余论》说:“……忧怒抑郁,朝夕积累,脾气消阻。肝气积滞,遂成隐核……又名乳岩。”清代王维德在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指出:“(乳岩)是阴寒结痰,此因哀哭忧愁,患难惊恐所致。”又如,关于噎膈病因的记载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说:“隔塞闭绝,上下不通,则暴忧之病也。”明代邵达《订补明医指掌》亦说:“(噎膈)多起于忧郁,忧郁则气结于胸,臆而生痰,久则痰结成块,胶于上焦……而病已成矣。”

  关于失荣病因的记载,明代陈实功《外科正宗》载道:“失荣者,或因六欲不遂,损伤中气,郁火相凝,隧痰失道,停结而成。”金代窦汉卿《疮疡经验全书》说:“茧唇皆由六气、七情相感而成,或忧思太过,忧思过深则心火焦炽。”清代包永泰《图位喉科杓指》中指出:“(喉菌>此症属忧郁血热气滞,妇人多患之。"“翻花岩,与乳岩仿佛,由肝郁不舒,木火鸱张而得,甚不易治。”

  以上古代文献的载述,说明了乳岩、噎膈、失荣、茧唇﹑喉菌、翻花岩等各类癌症的发病都与精神情志失调密切相关。中医肿瘤学中的精神情志失调是致癌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,这一观点和西医学中的心理因素致癌的观点是一致的。

  3.外邪侵袭:外邪是指风邪、寒邪、暑邪、湿邪、燥邪、火邪6种外感病邪,称之“六淫”。在自然界里,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为6种气候现象,亦称为“六气”。在正常情况下,这6种气候对人体无害,是人们赖以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。但如果人们不注意调摄,或者因慢性疾病造成体内阴阳气血亏损,使正常适应能力或抵抗力下降,或出现骤冷骤热等气候急剧变化的情况,六气就会变为六淫,成为致病因素。

  “六淫"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,并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。它可以单独侵袭机体而致病,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合在一起致病;在一定条件下,原有的证候还可以发生转化,如风寒外邪引起的表寒证,可郁久化热而转为里热证。

  中医学对外邪病因致癌很早就有认识,例如,《灵枢·九针论》谓“四时八风客于经脉之中,为瘤病者也”;《灵枢·百病始生篇》指出“积之所生,得寒乃生,蹶乃成积也”;《灵枢·刺节真邪篇》曰“虚邪日至于身也深,寒与热相搏,久留而肉著……邪气居其间而不及,发为筋瘤……肠瘤……昔瘤”;隋代《诸病源候论》说,“恶核者,内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,小如豆粒……此风邪夹毒所成”;清代《医宗金鉴》指出唇癌(茧唇)的成因是“积火积聚而成”。上述古代文献的论述说明了六淫外邪是发生癌症的外在病因。

  4、饮食所伤: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,人们还可以通过饮食来弥补先天之不足,当然,饮食失宜、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都可以累及脾胃,使脾胃损伤,受纳减退,健运失常,气机升降功能紊乱;湿浊内聚,尚可化热,伤及气血,形成湿聚血瘀,促使癌症的发生。饮食营养致癌因素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。消化道早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

  (1)饮食失宜:饮食过量,或暴饮暴食,或过食肥甘厚味,都会造成胃难腐熟,脾失转输运化,不仅可以出现消化不良,而且还会造成气血流通受阻,产生诸病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因而饱食,筋脉横解,肠游为痔。”过食肥甘厚味之品,易于郁阻气血,产生痈疽疮毒等症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高粱之变,足生大丁。”如果摄食过少(包括进食没有规律),使生化之源不足,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,造成气血虚弱,脏腑失养,致使外邪入侵,导致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疾病的发生。

  (2)饮食不洁:《金匮要略·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》指出:“秽饭、馁肉、臭鱼,食之皆伤人……六畜自死,皆疫死,则有毒,不可食之。”由于客观条件,或不注意饮食卫生,食用腐败霉变的食品,或常吃腌制熏烤之物,毒邪屡屡损伤肌肤肠胃,则气机不利,邪滞不化,久伏体内,而致恶变。

  (3)饮食偏嗜:人们饮食的五味必须适宜,平时不能偏嗜,更不能嗜酒过度。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,就会造成相应脏腑功能偏盛,久之可以破坏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各种病变。喻嘉言在《医门法律》中指出,“过饮滚酒,多成膈症”;清代何梦瑶《医确》说,“酒客多噎膈,好热者尤多,以热伤津液,咽管干涩,食不得深入也”,“好热者,多患膈症”;宋代僧阏名藏本《咽喉脉症通论》指出,“(喉菌)因食膏粱炙熄厚味过多,热毒积于心脾二经,上蒸于喉,结成如菌”;金代窦汉卿《疮疡经验全书》说,“脏毒者……或饮酬戾之酒,或食五辛炙熄等味,蓄毒在内,流积为痈”;明代《景岳全书》说,“(反胃)或以酷饮无度,伤于酒湿,或以纵食生冷,败其真阳……致损胃气而然”;明代陈实功《外科正宗》曰“茧唇乃阳明胃经症也”,与“食煎炒,过食炙熄有关”。怎样才能早期发现肝癌

  天津体检医院刘主任说到,以上古代医籍的论述都说明了长期过度饮酒,嗜食生冷、炙熄膏粱之品就会损伤脾胃,蓄毒体内,郁热伤津,气机不利,脉络不通,毒邪与痰瘀互结,引发肿瘤。中医肿瘤病因学在饮食营养因素方面,实际上提出了两个观点:一是饮食不洁是导致肿瘤的一个重要原因,因此不吃自身存在着致癌物质的食品(如含亚硝酸胺类,细菌、真菌和病毒类物质)是预防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;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(如饮食偏嗜,过食肥甘厚味,长期酗酒,或常吃过烫,煎烤和黏硬难以消化的食物等)会诱发癌变。这是由于长期酗酒,或常吃过烫﹑煎烤和黏硬难以消化食物,经常刺激﹑损伤食管和胃的黏膜;容易引起上皮炎症和增生,导致消化系统和与饮食相关部位的癌前期变,最终发生癌症。


免责声明: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,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、排版、编辑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尽快和您对接处理。
推荐体检中心